6月6日,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正式開園,向公眾揭開了這座擁有1600多年歷史的大夏國都與世界唯一匈奴都城的神秘面紗。
開園儀式上,陜西省政協副主席、中共榆林市委書記張曉光宣布開園,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趙勇發表致辭,靖邊縣委書記李世書致歡迎詞,陜文投榆林文旅公司、榆林旅投公司董事長李軍介紹公園建設和運營情況,與會領導共同為統萬城“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揭牌,靖邊縣縣長曹龍主持開園儀式。
亞洲財富論壇執行主席、秘書長韓劍鋒,西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常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賀湘如,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維平、高明偉、常少海,市政協副主席蘇世強,陜文投集團黨委副書記王景龍,市委秘書長陳治忠等領導共同見證開園。來自國內眾多文博領域專家學者、文博單位、文物保護研究和文化旅游合作單位、新聞媒體、多所高校師生代表及烏審旗、安塞區、榆林十二區縣代表參加了開園儀式及系列活動。
趙勇在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啟動清平堡、寨溝遺址等考古挖掘工作,建成統萬城、石峁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功舉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極大提升了榆林知名度和美譽度。他強調,各級政府、文博單位和運營單位要進一步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的潛在價值,創新保護利用方式,促進文旅深度融合,不斷豐富文物產品服務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進一步提升榆林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讓榆林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彩。
李世書表示,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開放,對于今后科學保護統萬城遺址,全面、真實、完整地展示統萬城所包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價值,以及探索匈奴人的歷史足跡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以開園活動為契機,持續加強與社會各界的交流合作,匯聚政企學研多方力量,進一步挖掘統萬城歷史文化內涵,推動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
在開園當天下午的系列文化活動中,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成為“陜西省旅行社協會指定旅游景區”,著名作家高建群工作室揭牌落子統萬城,統萬城景區與銀川西夏王陵景區和敦煌智旅公司成功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此外,統萬城景區面向全球發布了國際志愿者和匈奴文物展品征集公告,包含統萬城的4條主題旅游線路精彩亮相,一場由高建群領銜的統萬城文化沙龍吸引眾多觀眾參與。
統萬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東晉時期匈奴族后裔赫連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國都城遺址,也是匈奴族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留下的唯一可考都城遺址,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歷經1956年、1976年、2002年至今的多次保護性考古挖掘,讓社會大眾對統萬城遺址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遺址由外郭城、東城、西城三部分組成,全部為夯土建筑遺存,真實完整的反映了大夏國在城市規劃、城防體系、建筑設計、材料應用等方面的杰出智慧,極具歷史研究價值和人文旅游價值。
作為歷史上大夏國輝煌記憶的承載者,統萬城遺址是我國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見證者和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展現著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無限魅力,具有唯一性和至高性。因其自帶的獨特文化標識,為研究十六國時期的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是毛烏素沙漠生態環境變遷、以及人與自然如何協調發展的歷史見證,更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相互滲透交融和民族大融合的典范例證,并于1992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被列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2014年被列入陜西省 “310”重大文化項目之一,2022年12月入選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3年4月獲評“國家4A級景區”。
依托統萬城遺址,在國家文物局、陜西省、榆林市和陜文投集團的大力指導支持下,靖邊縣攜手榆林文旅公司,歷時5年,傾力合作,攻堅克難,秉承“傳承文化遺產,打造文化精品”理念,以“尊重歷史、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創新傳承”為主旨,共同規劃建設了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在策劃規劃、建筑設計、文化展陳、項目施工等全過程中,匯聚業內一流專業團隊,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劉克成教授主持方案設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原總工程師侯衛東主持復原研究,精心考證,立意高遠,呈現出一座以遺址歷史格局為主軸線,涵蓋文物保護、文化展示、旅游觀光、生態涵養、城鄉統籌等業態為一體的現代考古遺址公園。
公園總規劃面積42.6平方公里,嚴格遵循“重保護、輕建設”原則,總體形成“朝陽一軸、一帶兩片、一城三圈”的空間規劃結構,其中“一軸”為朝東南方向的遺址歷史格局主軸線,“一帶”為無定河谷綠洲景觀帶,“兩片”為公共管理服務片區、遺址及其環境展示片區,“三圈”為荒漠草原環境展示圈、外郭城遺址展示圈、宮城內城遺址展示圈。公園一期核心參觀區約3.2平方公里,已經完成建設統萬城遺址博物館、游客服務中心、考古工作站、游客服務站、精品民宿、停車場、旅游環線、園林景觀等項目。今天的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白色的遺址掩映在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意盎然中,一幅展現統萬風華的壯麗生態風情畫卷鋪滿大地,令人心馳神往。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統萬城遺址博物館位于無定河南岸的沙丘臺塬上,與千年滄桑的統萬城遺址隔岸相望,巧妙形成古今對話的空間格局。博物館設計上采取消隱的手法將建筑體量化整為零,形似一個個考古“探坑”,又像一個個相互關聯、半掩入地下的“沙漠寶盒”。博物館集文物展示、文化游歷、遺址保護、自然科普、學術交流等功能于一體,包含“白城則統萬城” “赫連勃勃的統萬城” “馬背上的民族——匈奴”“匈奴與中原”共四個陳列單元。博物館各單元亮點紛呈,精彩的展陳讓游客目不暇接,一批統萬城遺址出土的珍貴文物首次亮相,統萬城復原模型讓游客發出陣陣感嘆,3D投影、VR互動、多人同屏游戲、多媒體數字影廳、統萬城主題展等互動體驗項目豐富多彩,館內還有真人NPC沉浸游、換裝打卡等體驗,讓人仿佛穿越千年夢回統萬,呈現出一座游歷感極佳的情境體驗“考古”遺址博物館,迎接著一批批研學游子和歷史文化愛好者。
自2022年9月啟動試運營以來,公園不斷完善服務設施、提升服務標準、豐富旅游業態。為了更好提升游客體驗,公園園集合文物、文博和文化,發揮獨特的地理景觀、非遺、民俗等資源優勢,做足“文旅融合+”文章,相繼開發了沉浸式穿越游、親子考古游、沙漠徒步游、考古研學游、非遺文化游、藝術寫生游、駱駝騎行游等多種類的旅游和研學產品,已經接待了超5萬多人的游客和研學團體到統萬城感受濃濃統萬風。
今天的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旅游設施日臻完善,旅游業態不斷豐富,旅游服務不斷提高,景區管理不斷健全。公園內星星房車營地、絲路駝鈴驛站、濃郁風情的“胡笳十八拍”等文旅體驗項目讓游客目不暇接,紛紛打卡;琳瑯滿目的主題元素文創產品讓游客能把“統萬城”帶回家;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歷史遺跡的蒼涼壯美,與古人對話、探索1600多年前發生在統萬城的充滿著神秘色彩的歷史故事,感悟華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
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開園,標志著統萬城這座大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是省市縣各級政府落實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戰略的一大重要舉措。未來,各級政府和運營單位還將繼續加大投入,在深化文旅融合、做強品牌營銷、提升服務標準等方面做文章,在做好大遺址保護的基礎上,繼續提升景區基礎設施配套,重點實施統萬城遺址本體保護、景區數字化展示工程,舉辦統萬城國際論壇、主題沙龍,引進“沙漠越野賽”“國際馬拉松”等品牌賽事,并啟動旅游營地、統萬城風情小鎮等文旅體驗項目建設,積極申報國家5A級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讓這座穿越千年而來的匈奴大夏故都綻放更加迷人的文化光彩,成為“一帶一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新名片。